近日,參加了女兒的家長會,女兒才上中班,家長會倒是像模像樣的開了3、4回了。
在中間,老師分享的環節,聽到了這樣一種聲音:孩子平時在幼兒園表現挺好的,可過一個周末,過去的老毛病又顯現了,還得重新給他們糾正。
老師反映的這個現象,恰恰在實際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本身也是教育行業的從業者,也在一線工作中切實感受到了只一點。而這種現象也正印證了教育學上目前流行的一種理論:“5+2=0”。
“5+2=0”代表著什么?
數學意義上的5加2等于幾,恐怕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清楚。但是教育學上目前有一種“5+2=0”的說法,恐怕很多家長還不清楚。
這里所說的“5”是指五天的學校教育,“2”是指星期六與星期日這兩天的家庭教育。教育學上的“5+2=0”意思是說,學生在學校五天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兩天在家庭所受的不良影響相抵消了。
不可否認,這樣絕對的說法似乎有些偏激,但這樣的說法卻也明確指出了學生受家庭與社會的不良因素的影響對學校教育沖擊的力度之大。
家庭、社會教育缺失導致“5+2=0”
近日,筆者在XX路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幕,一位母親帶著一個孩子分別坐在兩個座位上,一老年人上車,孩子欲讓座,這位母親說:“坐著,人這么多擠著你怎么辦!”
當記者把這件事講給小學老師聽時,老師似乎對這樣的事已經習以為常了。這位老師還告訴了記者不少諸如此類的事,比如學校不允許學生染頭發,可有一個周六,她上市場看到自己的兩個學生頭上全噴著黃色的發膠,哪像個小學生的打扮。她還說這兩個孩子還是在學校表現不錯的呢。還比如有的學生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刻苦學習,可是回到家很多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輩的都怕孩子累著,對孩子有求必應,甚至有的家長還說:“學差不多就行了,有什么用啊!
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缺失讓學校教育顯得捉襟見肘。長久以來,在我們的教育中,存在著重學校,輕家庭和社會的誤區,甚至認為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與家庭、社會無關。雖然這種觀念正在逐漸被糾正,但是觀念和行動之間總是有距離,讓我們扮演著“破壞者”的角色。
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形成合力
研究結果顯示,4至11歲是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期,12至17歲是一個人的性格定型期。如果“5+2=0”的無效教育一直持續,很難想象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是什么樣。
長大后,也許你的孩子學習會很好、也許你的孩子很會看人說話、也許你的孩子很適應“社會的一套”……眾多的也許中,也許我們唯獨缺少一個消極設想。而這個在我們眾人眼中可能是萬分之一的“誤差”,對我們每個個體家庭來講,那就是百分之一百的后悔與無奈。
曾有人這樣總結:人的一生必須要喝兩杯水,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今天的家長們幾乎都選擇給孩子提前喝那杯“甜水”。這種先甜后苦的教育是對孩子的一種不負責任,是“好心”做出的“錯事”。
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教育,也是家庭和社會的教育。相信每個家庭和社會都想培養出合格的人,優秀的人才,那就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形成合力,這樣就會為孩子創造出一個更加優良的成長環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長。